秋季腹泻常见症状包括频繁水样便、腹痛或腹部不适、发热、恶心呕吐、脱水。具体分析如下:
1.频繁水样便:秋季腹泻典型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呈稀水样或蛋花汤样,可能伴随少量黏液。肠道黏膜受病毒侵袭后,水分吸收功能下降,导致粪便含水量增加。婴幼儿症状更为明显,严重时每日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颜色多为黄色或黄绿色,无明显腥臭味。
2.腹痛或腹部不适:肠道蠕动异常或痉挛可引起阵发性腹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腹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仅感到轻微腹胀或隐痛。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蜷缩身体。症状通常随排便后暂时缓解,但可能反复发作。
3.发热:部分患者伴随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7.5℃至39℃之间。发热由病原体激活免疫反应引起,通常持续1至3天。婴幼儿可能出现高热惊厥,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发热时可能伴随畏寒、乏力等全身症状。
4.恶心呕吐:胃部受刺激或肠道内容物反流可引发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或胆汁。婴幼儿呕吐症状较成人更常见,严重时可能导致进食困难。呕吐通常出现在病程初期,持续1至2天,频繁呕吐需警惕电解质紊乱。
5.脱水:水样便和呕吐导致体液大量流失,可能出现口渴、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婴幼儿囟门凹陷、皮肤弹性下降是重度脱水信号。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缓解,重度脱水需及时就医干预。
出现秋季腹泻症状时,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物,尤其是抑制肠蠕动的药物可能加重病情。饮食宜清淡,少量多次补充水分,优先选择口服补液盐。婴幼儿、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症状加重时需立即就医。注意手部卫生和食物清洁,减少病原体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