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肝病是指在妊娠期间,孕妇出现的各种肝脏疾病。这类疾病可能在妊娠前就已存在,也可能是在妊娠过程中首次发生。常见的肝病包括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急性脂肪肝、肝炎等。这些肝脏疾病对孕妇及胎儿的健康均可能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合并肝病,通常发生在妊娠中期或晚期,表现为瘙痒、黄疸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与孕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可能导致胆汁排泄受阻。急性脂肪肝则多见于妊娠后期,通常与孕妇的肥胖、糖尿病等因素相关,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母婴生命。肝炎则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孕妇在妊娠期间感染肝炎病毒,可能会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导致新生儿感染。早期识别和管理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在妊娠期间,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尤其是肝脏功能的变化。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降低肝病发生的风险。孕妇在妊娠前应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了解自身是否存在肝病史,以便在妊娠期间进行相应的监测和管理。对于已知的肝病患者,妊娠期间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肝功能的稳定,必要时可进行相应的治疗。妊娠合并肝病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产科医生、肝病专家和营养师等,以确保母婴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