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结石的症状包括排尿时哭闹或疼痛、尿液颜色异常如发红或浑浊、尿频但每次尿量少、腹部或腰部出现不明疼痛、反复尿路感染如发热或排尿灼热感。具体分析如下:
1.排尿时哭闹或疼痛:小儿尿结石在排尿过程中可能因结石刺激尿道或膀胱黏膜引发剧烈疼痛,表现为突然哭闹、拒尿或排尿中断。疼痛多集中在尿道口或下腹部,婴幼儿可能通过蹬腿、烦躁表达不适。结石移动时疼痛可能放射至会阴部或阴茎头部,部分患儿伴随面色苍白、出汗等自主神经反应。
2.尿液颜色异常如发红或浑浊:结石摩擦泌尿道上皮可能导致肉眼血尿,尿液呈淡红色或洗肉水样。合并感染时尿液可呈现浑浊脓尿,静置后可能出现絮状沉淀。部分含钙结石患儿的尿液在阳光下可见细小结晶体闪烁,尿酸结石则可能使尿液呈深茶色。
3.尿频但每次尿量少:结石刺激膀胱三角区会引起尿意频繁,但实际排尿量减少,24小时内排尿次数可达15-20次。部分患儿出现排尿末滴沥现象,膀胱残余尿量增加可能诱发尿潴留。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尿布更换频率异常增高但尿湿面积较小。
4.腹部或腰部出现不明疼痛:肾盂或输尿管结石可引起阵发性绞痛,疼痛从肋脊角向下辐射至同侧腹股沟。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突发蜷缩体位、拒按腹部,大龄儿童可指出疼痛位于侧腰部。疼痛发作时常伴随恶心呕吐,体位改变不能缓解症状。
5.反复尿路感染如发热或排尿灼热感:结石作为异物易滋生细菌,表现为反复发热伴排尿刺痛,体温可达38.5℃以上。新生儿可能仅表现为喂养困难或体重不增,学龄儿童可能出现尿急尿痛的主诉。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酯酶阳性,中段尿培养菌落数超标。
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避免盲目使用止痛药物掩盖病情。日常应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减少高草酸食物摄入,定期进行尿液常规和泌尿系统超声筛查。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调整饮食结构,监测排尿情况及疼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