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障碍是指血液凝固机制异常,导致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正常情况下,凝血与抗凝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但当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异常或抗凝物质过多时,这种平衡被打破,可能引发自发性出血或止血困难。
凝血功能障碍的病因多样,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缺乏凝血因子Ⅷ或Ⅸ或血管性血友病vonWillebrand因子缺陷,患者常表现为关节、肌肉反复出血。获得性因素更为常见,包括维生素K缺乏影响凝血因子合成、肝病肝脏是凝血因子生成的主要器官、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免疫异常导致的抗体攻击凝血因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危重并发症,因凝血系统过度激活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同时伴随纤溶亢进,引发广泛出血或微血栓形成。
出现不明原因瘀斑、鼻衄、牙龈出血或伤口渗血不止时,需警惕凝血功能障碍。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治疗需针对病因:遗传性疾病需补充缺失的凝血因子,获得性疾病需纠正基础疾病或调整药物。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慎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紧急出血时需立即就医,尤其是颅内或内脏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定期随访和监测凝血功能对长期管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