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剧烈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及出血倾向。具体分析如下:
1.突发高热:登革热初期常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迅速升至39℃以上,持续2至7天。发热可能伴随寒战,退热时可能出现大汗。部分病例呈现双峰热,即发热数天后短暂缓解,随后再次升高。高热期间可能伴有面部潮红、结膜充血等表现,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2.剧烈头痛:头痛多位于前额或眼眶后方,呈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疼痛,活动时加重。可能与血管通透性增加、颅内压变化有关。头痛常伴随畏光、眼球转动痛,严重时影响日常活动。部分病例出现颈项强直,需警惕神经系统并发症。
3.肌肉关节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明显,尤以腰背部、四肢大关节为著。疼痛呈撕裂样或针刺样,活动时加剧,故登革热曾称断骨热。症状可持续数周,恢复期可能遗留乏力感。肌痛与病毒直接损伤或炎症反应相关。
4.皮疹:病程第3至6天可能出现充血性皮疹,先见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和面部。皮疹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压之褪色,伴有瘙痒。部分病例出现出血性皮疹,表现为针尖样瘀点。皮疹通常持续3至4天消退,可能伴有脱屑。
5.出血倾向:轻者表现为牙龈出血、鼻衄,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或皮下大片瘀斑。出血与血小板减少、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极端情况下发生登革出血热,表现为血浆渗漏、休克,需紧急救治。
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尤其是阿司匹林类药物。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居家休息时使用蚊帐,阻断疾病传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高热不退或出血加重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