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需保持充足休息与水分摄入、对症使用退热或止痛药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继发感染、隔离患者防止传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1.保持充足休息与水分摄入:手足口病常伴随发热与口腔溃疡,易导致脱水。卧床休息可减少体力消耗,温水或淡盐水少量多次饮用能缓解口腔疼痛并维持电解质平衡。发热时新陈代谢加快,水分需求增加,需避免高糖饮料刺激溃疡。
2.对症使用退热或止痛药物:体温超过38.5℃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同时缓解咽痛与全身不适。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不良反应。药物剂量需按体重计算,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
3.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继发感染:疱疹破裂后可能继发细菌感染。每日用温水轻拭皮肤,避免抓挠。衣物选择宽松棉质材质,减少摩擦。已破溃疱疹可局部涂抹抗菌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
4.隔离患者防止传播: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发病期应居家隔离至少两周。避免与儿童或免疫力低下者接触,分餐并使用独立餐具。污染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室内定期通风。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少数病例可能进展为脑炎或心肌炎。若持续高热不退、呕吐、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需立即就医。恢复期仍可能出现脱甲现象,属常见后遗症无需过度干预。
手足口病多数可自愈,但需警惕重症信号。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过热或酸性食物刺激溃疡。康复后仍可能携带病毒,需继续做好手卫生。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重症,建议适龄儿童按时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