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积聚病是指体内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导致有形或无形的病理产物堆积形成的病证。这类疾病多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或正气虚弱所致,表现为局部肿块、胀满疼痛或功能障碍,常见于癥瘕、痞块、痰核等病症。
积聚病的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主疏泄,情志不畅易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久而成积;脾主运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水湿停聚成痰,痰浊互结则为聚。寒邪、热邪或湿邪侵袭经络,阻滞气血,亦可引发积聚。临床辨证需分清气、血、痰、湿等病理因素,如气滞者胀痛游走,血瘀者刺痛固定,痰湿者肿块柔软。治疗上以行气活血、化痰散结为主,辅以扶正固本,常用方剂如膈下逐瘀汤、二陈汤等,针灸、推拿等外治法亦可配合使用。
预防积聚病需注重调畅情志,避免长期抑郁或暴怒;饮食宜清淡,少食生冷油腻,以免损伤脾胃;适度运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已患病者需遵医嘱辨证施治,不可自行滥用破血耗气之药,尤其体虚者需兼顾补益。积聚病若迁延不愈可能恶变,定期复查至关重要,出现肿块增大、疼痛加剧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