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气血不足与西医的心脏供血不足并非完全等同的概念。气血不足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整体功能低下的状态,涉及能量与营养的输送;而西医的心脏供血不足特指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导致心肌缺血,属于局部病理表现。两者虽有部分症状重叠,但理论基础和诊疗逻辑存在本质差异。
中医的气血不足涵盖范围更广,强调全身性功能失调。气代表推动和温煦功能,血代表滋养与濡润作用。气血不足可能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心悸等,病因包括劳倦、饮食失调或慢性疾病。西医的心脏供血不足则聚焦心血管系统,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等引起,典型症状为胸痛、胸闷,通过心电图、冠脉造影等确诊。中医通过补气养血如黄芪、当归调理整体,西医则采用扩血管、抗凝或支架手术改善局部血流。
需注意避免将中医术语与西医病名简单对应。气血不足可能涉及多系统问题,需结合舌脉等综合辨证;心脏供血不足需紧急排除心梗等危重症。中西医结合时,应明确各自诊断标准,避免混淆。例如,心悸可能源于气血不足或心律失常,需分别评估。患者切勿自行对号入座,延误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