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的先期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头痛与肌肉酸痛、面部颈部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点。具体分析如下:
1.突发高热:出血热早期常出现39℃以上的骤发性高热,持续3-7天,可能伴随寒战。体温波动与病毒血症相关,发热初期易误诊为流感,但退热后病情可能反而加重。
2.头痛与肌肉酸痛:剧烈头痛多位于前额或眼眶后部,肌肉酸痛以腰背部最为明显。症状由毛细血管损伤和炎症反应引发,严重者可影响日常活动,甚至出现颈部僵直。
3.面部颈部潮红:发病初期面部、颈部及上胸部皮肤充血发红,类似醉酒貌。这是毛细血管扩张的表现,与病毒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有关,潮红程度可随病情进展变化。
4.结膜充血:眼结膜明显充血但无分泌物,可能伴有畏光或视力模糊。眼部症状因微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充血严重时可见球结膜水肿,按压不退色。
5.皮肤黏膜出血点:早期多见于软腭、腋下及胸背部,呈针尖样瘀点或瘀斑。出血倾向由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引起,轻压不褪色,后期可能融合成片。
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掩盖病情。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接触过疫区或宿主动物者应主动告知医生。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密切监测血压及尿量变化。预防重点在于防鼠灭鼠,避免接触污染物,高危人群可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