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膀胱炎确实会导致尿血症状。尿血是该疾病的典型表现之一,由于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或溃疡形成,红细胞渗入尿液中,使尿液呈现洗肉水样、淡红色或鲜红色。出血程度与炎症严重性相关,轻者仅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重者可能出现肉眼血尿甚至血块。
出血性膀胱炎的尿血通常伴随其他泌尿系统症状。常见表现包括尿频、尿急、排尿时烧灼感或下腹部疼痛。病因多样,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病毒感染如腺病毒、放射性治疗、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或某些化学物质刺激均可引发。特殊情况下,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长期留置导尿管也可能诱发。诊断需结合尿液分析、尿培养、膀胱镜等检查,排除结石、肿瘤等其他出血原因。治疗上,针对感染性病因使用抗生素,病毒性则需支持治疗;化疗相关病例需调整药物剂量并配合美司钠解毒;顽固性出血可能需膀胱灌注止血药物或电凝治疗。
出现尿血症状需立即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服用止血药掩盖病情。检查前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或月经期留尿,以防假阳性结果。治疗期间增加每日饮水量至2000ml以上,稀释尿液减少刺激。慎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加重出血。放射性膀胱炎患者需定期膀胱冲洗,化疗患者应监测尿常规。长期血尿可能导致贫血,需补充铁剂及高蛋白饮食。膀胱镜检查后可能出现短暂血尿加重,属正常现象,但持续超过48小时需复诊。预防上,注意会阴卫生、避免憋尿,化疗前充分水化并使用尿路保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