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鼠咬过的食物存在安全风险,不建议继续食用。老鼠携带多种病原体,直接污染食物后可能引发疾病传播,即使外观无明显损坏,微生物污染仍无法通过肉眼判断。
老鼠是多种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包括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唾液和牙齿接触会使细菌、病毒附着在食物表面,部分病原体耐高温,常规烹饪可能无法完全灭活。食物内部若被咬出孔洞,更易滋生霉菌或腐败菌。即使切除被咬部分,周围组织也可能受到污染,尤其是含水量高的水果或松软糕点。老鼠排泄物中的寄生虫卵或病毒可能通过咬痕渗入食物,增加健康隐患。
处理被老鼠污染的食物时需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可疑食物应密封丢弃,并对存放区域彻底消毒。检查厨房是否有鼠类活动痕迹,如粪便、咬痕,及时封堵缝隙并设置防鼠设施。若误食被咬食物后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暴露史。储存食物建议使用金属或玻璃容器,减少被啃咬风险。定期清理厨余垃圾,保持环境干燥,从源头降低鼠类接触食物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