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需要做血常规检查、血培养检查、炎症指标检查、影像学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血常规检查:败血症患者常出现白细胞计数异常,可能表现为显著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小板减少也是常见现象,提示病情严重。血红蛋白水平可能下降,反映贫血状态。血常规检查快速简便,有助于初步判断感染程度和机体反应。动态监测血常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
2.血培养检查:血培养是确诊败血症的关键检查,通过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细菌或真菌培养。阳性结果可明确病原体种类,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采血时机应在发热或寒战初期,以提高检出率。需多次采样,避免假阴性。血培养结合药敏试验可指导抗生素选择。
3.炎症指标检查: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是评估感染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数值升高提示炎症反应剧烈,动态监测可反映治疗效果。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也有参考价值。炎症指标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有助于早期识别重症倾向。
4.影像学检查:根据感染部位选择X线、超声或CT等检查,明确感染灶和并发症。肺部感染常见胸片异常,腹腔感染需腹部影像辅助诊断。影像学可发现脓肿、积液等病变,指导引流或手术干预。对于不明原因发热,全身扫描有助于定位病灶。
5.凝血功能检查:败血症易引发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D-二聚体升高。严重者可发展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危及生命。监测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动态变化,评估出血或血栓风险。凝血功能异常提示预后不良,需及时干预。
怀疑败血症时应尽早完善检查,避免延误治疗。严格无菌操作采集标本,减少污染风险。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不可依赖单一指标。治疗过程中需反复监测相关指标,调整方案。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警惕多器官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