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肿是肝脏内形成的充满液体的囊状结构,多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后天因素导致。多数肝囊肿属于良性病变,生长缓慢且无明显症状,通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肝囊肿的形成机制主要与胚胎期胆管发育异常有关。先天性肝囊肿因胆管板发育过程中出现障碍,导致局部胆管未能与胆道系统连通,逐渐膨大形成孤立性囊肿。后天性因素如创伤、炎症或寄生虫感染如肝包虫病也可能引发囊肿。其中,多囊肝病与遗传基因突变相关,表现为肝脏内多发囊肿,常合并多囊肾等器官病变。随着年龄增长,肝内小胆管退行性变也可能形成囊肿。
发现肝囊肿后需定期随访,通过超声或CT监测其大小变化。绝大多数无症状的小囊肿无需治疗,但若囊肿直径超过5cm或引发压迫症状如腹痛、腹胀,需考虑穿刺抽液或手术切除。日常需避免腹部剧烈碰撞,以防囊肿破裂。若伴随发热、黄疸或突发剧烈腹痛,可能提示感染或出血,需立即就医。饮食上无需特殊限制,但寄生虫性囊肿患者应避免生食或饮用污染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