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骨蛇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学名为白花蛇舌草,属于茜草科植物。这种草药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尤其在治疗毒蛇咬伤、痈肿疮毒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吐骨蛇的名称源于其独特的解毒功效,民间认为其能吐出侵入骨中的毒素,因而得名。
吐骨蛇的主要药用部位为全草,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三萜类及多糖等。现代药理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在中医理论中,吐骨蛇性寒、味苦,归肺、肝、胃经,常用于湿热黄疸、咽喉肿痛及毒蛇咬伤的治疗。民间验方中,常将新鲜吐骨蛇捣烂外敷,或配伍其他清热解毒药内服,以增强疗效。吐骨蛇在抗癌辅助治疗中也有一定应用,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使用吐骨蛇时需注意其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加重腹泻或腹痛症状。孕妇及体质虚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不良反应。由于吐骨蛇与多种植物外形相似,采集或购买时需仔细鉴别,避免误用。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建议定期监测。吐骨蛇的解毒功效虽被广泛认可,但严重毒蛇咬伤仍需及时就医,不可完全依赖草药治疗。储存时应置于阴凉干燥处,防止霉变影响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