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鹅口疮需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抗真菌药物、哺乳用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调整喂养方式。具体分析如下:
1.保持口腔清洁:用无菌纱布蘸取温水或淡盐水轻轻擦拭婴儿口腔黏膜,每日2-3次,动作需轻柔避免损伤。口腔清洁可减少真菌附着,促进创面愈合。哺乳后及时清理残留奶渍,防止真菌滋生。若口腔黏膜充血明显,可咨询医生后使用稀释的碳酸氢钠溶液辅助清洁。
2.使用抗真菌药物:医生常开具制霉菌素混悬液或凝胶局部涂抹,每日3-4次,用药后30分钟内避免进食。药物需覆盖全部白色斑块,连续使用至症状消失后2-3天以防复发。严重者可能需配合口服抗真菌药物,但需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出现黏膜刺激等不良反应。
3.哺乳用具消毒:奶瓶、奶嘴等每日煮沸消毒10分钟或使用蒸汽消毒器处理。母乳喂养前需清洁乳头,避免真菌通过接触传播。消毒后用具需晾干存放,避免潮湿环境滋生霉菌。若使用安抚奶嘴,需同步消毒并定期更换。
4.避免交叉感染:照料者接触婴儿前后需彻底洗手,避免口腔或皮肤真菌传播。家庭成员有真菌感染如脚气需隔离治疗。婴儿衣物、毛巾等单独清洗并阳光暴晒。避免亲吻婴儿口腔或用手直接接触其口腔黏膜。
5.调整喂养方式:母乳喂养者需减少高糖饮食,防止乳汁含糖量过高助长真菌。配方奶喂养可适当稀释浓度,减轻口腔黏膜负担。喂养间隔延长至3-4小时,避免频繁刺激创面。症状严重时可改用勺喂减少吸吮摩擦。
鹅口疮反复发作需排查免疫功能问题。治疗期间避免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定期复查评估疗效。密切观察婴儿进食量及精神状态,出现拒食、发热等情况需立即就医。日常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减少真菌滋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