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腺炎需进行体格检查、血液常规检查、超声检查、乳汁细菌培养、乳腺红外线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体格检查:通过触诊观察乳房是否有红肿、硬块、压痛或皮肤温度升高,评估炎症范围及严重程度,同时检查腋下淋巴结是否肿大。触诊可初步判断乳腺导管是否堵塞,并排除其他乳腺疾病的可能性。
2.血液常规检查:检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及炎症反应程度。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可辅助鉴别感染类型,帮助指导抗生素使用。
3.超声检查: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乳腺组织内部结构,区分脓肿形成与单纯炎症,明确病变范围及深度。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可进一步明确脓液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
4.乳汁细菌培养:采集乳汁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明确致病菌种类并筛选敏感抗生素。该方法可避免盲目用药,尤其对反复发作或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具有重要意义。
5.乳腺红外线检查: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乳房温度分布,辅助判断炎症范围及血流情况。该方法无创且操作简便,适用于哺乳期女性,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评估。
乳腺炎患者应避免过度挤压乳房,保持乳汁通畅排出,同时注意休息与营养补充。出现高热或症状加重需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用药,防止病情进展为乳腺脓肿。哺乳前后清洁乳头,减少细菌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