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与藏血,其功能失调会引发全身多系统异常表现。中医认为肝主情志、主筋爪、开窍于目,其病变通常通过情绪波动、躯体症状及特殊体征显现,需结合四诊合参进行整体判断。
肝气郁结常见胁肋胀痛、嗳气太息,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女性多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肝血不足则表现为目干涩昏花、指甲脆裂、肢体麻木,夜间小腿抽筋多见。肝阳上亢者头痛眩晕、面红耳赤,伴随失眠多梦、耳鸣如潮。肝胆湿热可见口苦咽干、黄疸、阴部湿疹,小便黄赤、舌苔黄腻为其典型舌象。肝风内动会出现手足震颤、抽搐甚至卒然昏倒,与高血压、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舌边红绛、脉弦为肝病常见体征,部分患者出现蜘蛛痣、肝掌等特殊皮肤改变。
诊断需注意肝病症状具有迷惑性,轻度脂肪肝可能仅表现为长期口腔异味,而肝硬化腹水初期易误诊为脾虚湿盛。观察晨起第一次小便颜色、指甲竖纹变化有参考价值。情志调摄比药物更重要,避免熬夜和过量饮酒。服用中药需辨证准确,柴胡类方剂对肝郁气滞有效,但阴虚火旺者忌用。定期按压太冲、期门等穴位可辅助疏肝理气。肝功能异常者慎用油腻食物和辛燥之品,青绿色食物与酸味食物符合中医五色入五脏的调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