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通常由头部外伤导致,多见于婴幼儿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儿童。由于小儿脑组织发育尚未完全,颅脑结构相对脆弱,轻微外伤也可能引发硬脑膜下缓慢出血,血液积聚形成慢性血肿。出生时产伤、维生素K缺乏、遗传性凝血异常或脑部血管畸形等也可能成为诱因。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形成机制与出血速度、吸收能力失衡有关。外伤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桥静脉撕裂,血液逐渐渗出并积聚。由于小儿颅内空间代偿能力较强,初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随着血肿体积增大,可压迫脑组织,导致颅内压升高。临床表现包括呕吐、烦躁、嗜睡、前囟膨隆或头围增大,严重时可能出现抽搐或发育迟缓。诊断需结合头部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以明确血肿位置和范围。
治疗需根据血肿大小和症状严重程度决定。少量血肿可保守观察,补充维生素K或纠正凝血功能;体积较大或症状明显者需手术引流。术后需密切监测神经功能变化,预防感染或再出血。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头部撞击,定期随访评估发育情况。若患儿出现异常哭闹、进食困难或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