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病常见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消化不良、发热寒战。具体分析如下:
1.右上腹疼痛:胆病引发的疼痛多位于右上腹肋缘下,呈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常向右肩背部放射。疼痛与胆囊收缩或胆管痉挛有关,进食油腻食物后可能加重。部分患者疼痛剧烈伴大汗淋漓,需及时就医排除胆结石嵌顿或急性胆囊炎。
2.恶心呕吐:胆汁排泄受阻或胆囊炎症刺激胃肠道神经反射,引发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含胆汁。症状反复出现且与进食相关,尤其高脂饮食后明显,可能伴随食欲减退和腹胀。
3.皮肤巩膜黄染:胆管梗阻导致胆汁中胆红素逆流入血,引发黄疸。皮肤和眼白部分明显发黄,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色,粪便可能变浅如陶土色。黄疸程度与梗阻严重性相关,需警惕胆总管结石或肿瘤压迫。
4.消化不良:胆汁分泌不足影响脂肪消化,出现餐后饱胀、嗳气、腹泻等症状。粪便中可见未消化脂肪,表现为油腻恶臭。长期消化不良可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体重下降。
5.发热寒战:胆道感染时细菌毒素入血引发全身反应,体温升高可达39℃以上,伴畏寒或寒战。发热多呈弛张热型,提示化脓性胆管炎等严重感染,需紧急抗感染治疗以避免脓毒症。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饮食需清淡,限制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胆道异常,尤其有家族史或肥胖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