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的常见病理概念,指气机运行不畅与血液瘀阻同时存在的状态。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局部或全身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表现。
气滞血瘀的形成与情绪、饮食、外伤、久病等因素密切相关。长期情志不畅,如抑郁、愤怒会阻碍肝气疏泄,引发气机郁滞;饮食不节或寒邪侵袭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机升降失调;跌打损伤或手术创伤直接损伤脉络,造成离经之血积存不散。典型症状包括固定部位的刺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等。女性可能出现月经不调、痛经,严重者甚至形成肿块或结节。中医治疗以行气活血为主,常用柴胡、香附、川芎、当归等药物,配合针灸推拿疏通经络。
预防和调理气滞血瘀需注重情绪管理,避免长期精神紧张;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可促进气血流通;饮食宜清淡,少食生冷油腻,适量食用山楂、玫瑰花等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食材。需注意,若出现严重疼痛、不明肿块或出血倾向,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滥用活血药物。孕妇、出血性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防止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