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压迫症可能导致瘫痪、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肌肉萎缩、排尿排便功能障碍。具体分析如下:
1.瘫痪:脊髓受压后,神经传导通路受阻,运动神经元功能受损,导致受累平面以下肢体肌力减退或完全丧失。早期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后期可能出现弛缓性瘫痪。瘫痪程度与压迫部位、持续时间及是否及时干预密切相关。
2.感觉障碍:压迫影响脊髓感觉传导束时,出现受累平面以下痛温觉、触觉或深感觉减退甚至消失。典型表现为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感,严重者出现感觉分离现象。感觉障碍范围有助于定位压迫病变节段。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侧角或传导通路受压可导致出汗异常、皮肤温度调节障碍及立毛反射消失。骶髓以上病变常引发尿潴留、便秘,骶髓病变则导致大小便失禁。长期功能障碍可能引发泌尿系统感染或压疮。
4.肌肉萎缩:前角细胞或神经根受压导致所支配肌肉失神经性萎缩,表现为肌容积减小、肌束震颤。慢性压迫者萎缩进展缓慢,急性压迫若未及时解除,萎缩可能不可逆。萎缩程度与神经损伤严重性相关。
5.排尿排便功能障碍:骶髓排尿中枢或传导束受压引发尿频、尿急、尿失禁或尿潴留。结肠蠕动减弱导致便秘或大便失禁。功能障碍易继发泌尿系结石、肾积水或肠道菌群紊乱。
早期识别症状并干预是关键,避免长时间压迫造成不可逆损伤。康复治疗需结合功能评估,预防并发症需多学科协作。定期随访监测神经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