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脉是一种脉象特征,指脉搏沉伏于内,轻按不明显,需重按才能触及。这种脉象多见于气血郁滞、阳气闭阻或寒邪内伏的病症,如寒厥、剧痛、痰饮内停、气滞血瘀等。伏脉的出现通常提示病情较重,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伏脉常见于多种疾病,其中寒证和痛证最为多见。寒邪内侵或阳气衰微时,气血运行受阻,脉道收缩,容易出现伏脉。例如,寒厥患者因阳气不能外达,四肢厥冷,脉象沉伏。剧烈疼痛时,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也可能出现伏脉,如心绞痛、急腹症等。痰饮、水湿内停或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均可导致脉道受压,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伏脉。某些危重病症,如休克或严重脱水,因气血极度虚弱,脉象也可能沉伏难寻。
辨别伏脉时需注意与其他相似脉象区分,如沉脉、微脉等。沉脉虽也需重按,但力度适中即可触及,而伏脉需用力按压方能感知。微脉则表现为极细极弱,甚至若有若无,与伏脉的沉而有力或无力不同。临床诊断需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避免仅凭脉象妄下结论。伏脉的出现多提示病情较重,需及时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若伏脉突然转为浮大无根,可能为阳气外脱之危象,需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