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雾化可能引起口腔真菌感染、出现支气管痉挛、导致心率加快、引发面部皮肤过敏、影响声带发育。具体分析如下:
1.口腔真菌感染:雾化药物中的糖皮质激素可能破坏口腔黏膜屏障,增加 白假丝酵母菌繁殖风险。长期使用激素类雾化药物时,药物颗粒沉积于口腔,抑制局部免疫力,表现为口腔白斑或鹅口疮。使用后及时漱口可降低发生率。
2.出现支气管痉挛:支气管高反应性患儿雾化时,药物刺激可能诱发气道收缩。β受体激动剂类药物虽可扩张支气管,但部分患儿对药物载体或冷雾刺激敏感,导致喘息加重。需密切观察雾化过程中的呼吸状态。
3.导致心率加快:β2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心肌细胞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并加速窦房结传导。表现为心悸、脉搏增快,通常为一过性。原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儿需谨慎调整药物剂量。
4.引发面部皮肤过敏:雾化面罩接触部位可能出现红斑或皮疹,与药物成分或塑料材质过敏有关。激素类药物雾化后未清洁皮肤,可能诱发毛囊炎。选择抗过敏材质面罩并清洗接触区可预防。
5.影响声带发育:长期高频次雾化可能引起声带黏膜水肿,尤其激素类药物会抑制黏膜修复。表现为声音嘶哑或发音困难。婴幼儿喉腔狭窄,更需控制单次雾化时长和药物浓度。
雾化治疗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面罩尺寸。雾化前后避免进食过饱,防止呕吐误吸。定期消毒雾化器具,避免交叉感染。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暂停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