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后果是疼痛不适、月经异常、生育能力下降、囊肿形成、器官粘连。具体分析如下:
1.疼痛不适: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的后果是慢性盆腔疼痛,尤其在月经期或性交时加剧。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随激素变化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神经和腹膜,引发持续性钝痛或绞痛。疼痛程度与病灶位置相关,如侵犯骶韧带或直肠周围,可能伴随排便痛。部分患者出现非经期下腹隐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2.月经异常:异位病灶干扰正常子宫收缩及激素分泌,导致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周期紊乱。内膜组织在卵巢或输卵管等部位出血,可能混入经血,表现为褐色分泌物或血块增多。长期月经异常可能引发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等症状,需通过药物或手术干预改善。
3.生育能力下降:约40%患者合并不孕,因异位病灶导致盆腔环境改变。内膜组织增生引发炎症反应,破坏输卵管纤毛功能,影响卵子运输;卵巢巧克力囊肿阻碍排卵;宫腔粘连降低胚胎着床率。即使自然受孕,流产风险较常人增高,需辅助生殖技术介入。
4.囊肿形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是典型后果,囊内积聚陈旧性血液,逐渐增大压迫正常卵巢组织。囊肿破裂可引起急性腹痛和腹腔感染,反复出血导致卵巢功能早衰。超声检查可见单侧或双侧囊肿,直径超过4cm需手术切除以防恶变。
5.器官粘连:异位内膜出血诱发局部纤维化,使子宫、直肠、膀胱等器官相互粘连。重度粘连可能引发肠梗阻或尿频尿急,手术分离难度大且易复发。粘连还会改变盆腔解剖结构,加剧疼痛和不孕,需通过腹腔镜松解并配合药物抑制复发。
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慢性进展性疾病,长期存在可能引发全身性影响,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临床需根据年龄、症状及生育需求制定个体化方案,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定期随访和综合管理对控制病情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