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雾化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抗胆碱能药物、黏液溶解剂、抗生素。具体分析如下:
1.支气管扩张剂:支气管扩张剂通过松弛气道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常用药物如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起效迅速但可能引起心悸或震颤。适用于急性哮喘发作或喘息性支气管炎,需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耐受性。
2.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强效抗炎作用,减轻气道水肿和黏液分泌。布地奈德是常见雾化剂型,需连续使用数日显效。长期应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或引发口腔真菌感染,用药后需漱口以减少局部副作用。
3.抗胆碱能药物:抗胆碱能药物通过阻断胆碱受体减少气道分泌物,常与支气管扩张剂联用。异丙托溴铵是代表药物,起效较慢但作用持久,适用于慢性阻塞或痰液黏稠的情况。青光眼患儿禁用,需警惕口干或视力模糊等反应。
4.黏液溶解剂:黏液溶解剂分解痰液中的黏蛋白,降低痰液黏度便于排出。乙酰半胱氨酸是典型药物,可能引发呛咳或支气管痉挛,需配合支气管扩张剂使用。适用于肺炎或支气管炎伴痰栓形成,但消化道溃疡患儿慎用。
5.抗生素:雾化抗生素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感染病灶,如妥布霉素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局部用药可减少全身副作用,但易导致细菌耐药或气道刺激。需严格依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避免滥用。
雾化治疗需使用专用设备,药物浓度和雾化量应个体化调整。用药前清理鼻腔分泌物,保持坐位以利于药物沉积。观察是否出现面色潮红、呼吸急促等异常反应,及时停止并处理。雾化器需每日消毒防止污染,不同药物避免混用除非有明确配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