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痛去医院通常需要做尿常规检查、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尿培养及药敏试验、膀胱镜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是评估尿痛的基础项目,通过分析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酸碱度等指标,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出血或炎症。检查过程简单,需留取清洁中段尿,避免月经期或剧烈运动后采样,以防结果偏差。若结果显示白细胞增多,可能提示尿路感染;红细胞异常则需警惕结石或肿瘤。
2.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泌尿系统超声通过高频声波成像,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等器官的结构异常,如结石、囊肿或占位性病变。检查前需憋尿使膀胱充盈,便于清晰显示膀胱壁及内部情况。超声无辐射且操作便捷,尤其适用于孕妇或儿童,但对微小病变的敏感性可能受限,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尿培养及药敏试验:尿培养用于明确病原体类型,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细菌感染,药敏试验则指导抗生素选择。需严格无菌采集晨尿,避免污染导致假阳性。结果通常需2-3天,若培养阳性可确诊感染类型,阴性则需排除非细菌性病因。该检查对慢性或反复尿痛患者尤为重要。
4.膀胱镜检查:膀胱镜通过尿道插入内窥镜直接观察膀胱和尿道黏膜,适用于疑似肿瘤、间质性膀胱炎或异物残留的情况。检查前需局部麻醉,可能引起短暂不适,但能精准获取组织活检。禁忌症包括急性感染或尿道狭窄,术后需预防性抗感染并多饮水。
5.血液生化检查:血液检查包括肾功能、电解质、炎症指标等,评估全身状况及泌尿系统功能。肌酐和尿素氮升高可能提示肾功能受损,C反应蛋白增高或与感染相关。需空腹采血,结果辅助判断尿痛是否继发于代谢性疾病或全身性炎症。
检查前需遵医嘱禁食或憋尿,避免服用影响结果的药物。急性尿痛伴发热需优先排查感染,而长期症状应排除肿瘤或慢性病。检查后出现血尿或持续不适需及时复诊,日常注意保持水分摄入及尿道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