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通过超声检查、血液生化检测、肝脏弹性测定、CT扫描、肝活检检查出来的。具体分析如下: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脂肪肝最常用的无创方法,通过高频声波反射成像观察肝脏形态和回声强度。脂肪肝在超声下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远场衰减,肝内血管结构显示模糊。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筛查,但对轻度脂肪肝敏感性较低,且结果受操作者经验影响。
2.血液生化检测:血液检测通过分析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判断肝脏损伤程度。脂肪肝患者常伴随这些酶学指标轻度升高,但特异性不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异常也可辅助诊断代谢相关脂肪肝。
3.肝脏弹性测定:通过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测量肝脏硬度值,评估脂肪变和纤维化程度。该技术能定量检测肝脏脂肪含量,数值越高提示脂肪浸润越严重。操作快捷无创,但对肥胖患者准确性可能下降,需结合临床判断。
4.CT扫描:CT利用X线断层成像显示肝脏密度变化,脂肪肝表现为肝脏密度降低,通常低于脾脏。平扫CT可半定量评估脂肪含量,增强CT能进一步排除其他肝脏病变。但CT存在辐射暴露风险,不推荐作为常规复查手段。
5.肝活检:肝活检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通过穿刺获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直接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及炎症、纤维化情况。该方法准确性高,但属于有创操作,可能存在出血、疼痛等并发症,通常用于疑难病例或科研需求。
诊断脂肪肝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检查方法,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指标。超声和血液检测适合初筛,复杂病例可结合弹性测定或影像学进一步评估。肝活检虽准确但应谨慎选择。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同时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改善代谢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