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疼痛感因人而异,并非绝对判断好坏的依据。疗效与疼痛程度无直接关联,关键在于操作是否规范、取穴是否准确以及个体耐受度。适度酸胀感中医称为得气通常被视为有效信号,但剧烈疼痛可能提示操作不当或体质特殊,需及时调整。
从中医理论看,针刺产生的得气反应是经络气血调动的表现,常伴随酸、麻、胀感,而非尖锐疼痛。现代研究也证实,适度刺激能激活神经-内分泌调节,过度疼痛反而引发肌肉紧张,影响疗效。例如,体质敏感者或初次接受针灸者可能对痛觉更敏感,有经验的医师会采用细针、快速进针或远端取穴等方式减轻不适。艾灸等无创疗法同样能激发经气,适合畏痛人群。
操作前需如实告知医师体质状况、既往晕针史或出血倾向。孕妇、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选择专业医疗机构。针刺后局部出现轻微淤青属正常现象,但持续灼痛或肿胀需就医排查感染风险。注意针灸并非越痛越有效,盲目追求强刺激可能造成组织损伤。选择正规机构、保持放松体位、避免空腹或过度疲劳状态下接受治疗,能显著提升安全性及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