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长期肝脏感染。该病通常表现为肝脏的慢性炎症,可能导致肝脏损伤、肝硬化甚至肝癌。感染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急性症状,但大多数人并不会立即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导致病情在无形中发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接触等。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病毒在体内的长期存在可能引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肝细胞的持续损伤。感染者的肝脏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患者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临床表现上,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痛等症状,但也有不少患者在早期阶段无明显不适,常常在体检或其他原因的检查中被偶然发现。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通常依赖于血液检测,包括HBV表面抗原、HBV表面抗体、HBV核心抗体及病毒载量等指标。治疗方面,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可用于控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损伤。
在管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时,定期监测肝功能和病毒载量非常重要。患者应定期进行肝脏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肝硬化或肝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酗酒和药物滥用等。对于女性患者,特别是在怀孕期间,应咨询医生以了解母婴传播的风险及预防措施。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应优先接种。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传播病毒的物品。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治疗,许多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