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间出现血块是子宫内膜脱落过程中伴随的正常生理现象。由于经血中含有抗凝血物质,大部分情况下经血呈现液态,但当出血量较多或流速较快时,抗凝血物质来不及完全发挥作用,部分血液凝结形成暗红色或紫红色血块,通常小于硬币大小且偶尔出现属于正常范围。
形成血块的主要原因与子宫收缩强度及经血量有关。子宫内膜脱落时,子宫肌肉通过收缩帮助排出经血,剧烈收缩可能导致部分血液在宫腔内短暂滞留,形成凝块后随经血排出。久坐或躺卧时经血积聚也可能增加血块出现的概率。激素水平波动如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或子宫位置异常如子宫后倾可能影响经血排出速度,进一步促使血块形成。若血块频繁出现且伴随痛经加重、经期延长或贫血症状,需警惕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理因素。
日常需观察血块的大小、频率及伴随症状。偶尔少量血块无需干预,但若血块持续超过指甲大小或经量突然增多,建议就医排查病因。经期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饮食中增加铁、维生素C的摄入,减少生冷辛辣食物刺激。避免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暖宫贴或短效避孕药调节周期。记录月经周期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咨询妇科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