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需关注骨质密度改变、关节间隙变化、骨小梁结构紊乱、囊性变或硬化灶、股骨头外形塌陷。具体分析如下:
1.骨质密度改变:股骨头坏死早期可能出现局部密度增高或减低,密度增高区域常反映缺血后钙盐沉积,密度减低则提示骨质吸收或坏死。随着病情进展,坏死区与正常骨质交界处可见明显密度差异,形成新月征或双线征,这是软骨下骨分离的典型表现。
2.关节间隙变化:早期关节间隙通常保持正常,但随着软骨磨损或塌陷,间隙可能逐渐变窄。若合并髋臼受累,可见关节面不平整或骨赘形成,提示继发性骨关节炎。
3.骨小梁结构紊乱:坏死区域骨小梁断裂、稀疏或模糊,正常力学支撑作用减弱。晚期可见骨小梁重新排列,形成不规则硬化带,与周围疏松区形成对比。
4.囊性变或硬化灶:坏死区内常见囊状低密度影,周围伴反应性硬化边,这是修复过程中新生骨与坏死骨混杂的结果。硬化灶可能分散或融合,需与骨囊肿或肿瘤鉴别。
5.股骨头外形塌陷:晚期典型表现为股骨头扁平化或阶梯状变形,软骨下骨collapse后关节面凹凸不平。严重者可见股骨头碎裂或髋臼对应区磨损,此时常伴随功能障碍。
影像学诊断需结合临床分期,避免单一征象误判。动态随访观察有助于评估进展,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