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在CT诊断中主要表现为脑深部小血管闭塞导致的低密度病灶,直径通常小于15mm,多见于基底节、丘脑、脑干等区域。CT扫描可清晰显示病灶位置、大小及数量,但早期24小时内可能因病灶过小或水肿不明显而漏诊,需结合临床病史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CT影像上,腔隙性脑梗死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灶,边界较清晰,周围无明显占位效应。急性期1-3天病灶可能显示不清,亚急性期3天至2周低密度灶逐渐明显,慢性期2周后则呈现为软化灶,密度接近脑脊液。多发性腔隙灶常提示小动脉硬化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需警惕脑小血管病的可能。CT还可排除出血性病变或其他占位性病变,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阅读CT报告时需注意临床症状与影像表现的匹配性,部分腔隙灶可能为无症状性,需结合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评估。若CT结果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建议进一步行MRI检查,尤其是DWI序列对早期梗死更敏感。随访复查对评估病情进展或新发病灶有重要意义。同时需避免将血管周围间隙或陈旧性病灶误判为新发梗死,必要时请神经放射科医师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