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狭窄导尿需选择合适尺寸的导尿管、充分润滑减少摩擦损伤、操作手法轻柔避免强行插入、遇到阻力时调整角度或更换更细导管、导尿后观察排尿情况确认通畅。具体分析如下:
1.选择合适尺寸的导尿管:尿道狭窄时需选用较细的导尿管,通常成人选择12-14号,儿童或严重狭窄者需更细。过粗的导管可能加重黏膜损伤或导致完全阻塞,过细则引流不畅。导管材质应柔软,避免硬质导管造成穿孔风险。
2.充分润滑减少摩擦损伤:导尿管表面需涂抹足量无菌润滑剂,建议使用含利多卡因的润滑剂以减轻疼痛。润滑不足可能导致尿道黏膜撕裂或假道形成,尤其狭窄段局部需重点润滑。
3.操作手法轻柔避免强行插入:持导管时保持稳定匀速推进,遇到轻微阻力可稍作停顿,利用尿道自然松弛后再尝试。严禁暴力推送,避免形成假道或出血。女性患者注意区分尿道与阴道开口。
4.遇到阻力时调整角度或更换更细导管:若导管卡在狭窄段,可轻微旋转改变方向,利用尿道生理弯曲绕过梗阻。多次尝试未果需换用更细导管,或改用尖端弯曲的专用尿道导管。
5.导尿后观察排尿情况确认通畅:拔管前注入少量生理盐水测试回流,确认导管位置正确。拔管后监测首次排尿量、速度及疼痛感,若仍存在困难需考虑进一步治疗如尿道扩张。
导尿前需评估狭窄程度及位置,必要时借助影像学定位。操作中严格无菌技术,预防感染。术后记录尿量及性状,出现血尿或发热需及时处理。长期狭窄患者建议定期随访,避免反复导尿导致瘢痕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