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的剂量需根据具体病情、体质及药物性质综合确定,通常成人单次用量为100-200毫升,儿童减半或遵医嘱调整。药液浓度与煎煮方法直接影响疗效,临床常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方剂,如大黄牡丹皮汤灌肠时,浓缩药液量可控制在150毫升以内,避免肠道刺激。特殊人群如孕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进一步降低剂量至50-100毫升,防止黏膜损伤。
中药灌肠剂量需结合辨证论治原则灵活调整。急性热证如高热不退,可短期使用大剂量200毫升清热解毒药,每日1-2次;慢性病如盆腔炎则采用小剂量80-120毫升缓释方,隔日一次。药物配伍也影响剂量,含芒硝等峻下药时需减少至常规量的2/3,而补益类药如黄芪注射液可适当增量。儿童按体重折算,每公斤体重约1-2毫升,但需避免含毒性成分的药材。煎煮后药液需过滤至无渣,温度维持在37-40℃,过冷易致肠痉挛,过热可能烫伤黏膜。
操作前需排除肠梗阻、肛裂等禁忌症,灌肠深度成人约15-20厘米,儿童5-10厘米。药液注入速度宜慢,每分钟30-40滴,保留时间至少30分钟以增强吸收。治疗期间观察排便反应,若出现腹痛或血便立即停用。糖尿病患者慎用含糖制剂,高血压患者避免含麻黄方剂。灌肠器具需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长期使用者需定期检测电解质,防止水盐代谢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