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需对症退热、保持口腔清洁、皮肤护理、补充水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1.对症退热:手足口病伴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可服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并发症。物理降温包括温水擦浴、减少衣物等,需监测体温变化,防止高热惊厥。
2.保持口腔清洁:口腔疱疹破裂后易引发疼痛和感染,可用生理盐水或专用漱口液清洁口腔。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或软食,避免酸辣刺激性食物。疼痛明显时可局部喷涂缓解症状的药物,促进溃疡愈合。
3.皮肤护理:疱疹未破溃时无需特殊处理,避免抓挠以防继发感染。破溃后可涂抹抗菌药膏,保持皮肤干燥清洁。衣物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材料,减少摩擦。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
4.补充水分:发热和口腔疼痛可能导致脱水,需少量多次补充温水或口服补液盐。婴幼儿可适当增加母乳或配方奶喂养。观察排尿量和精神状态,若出现尿量减少、嗜睡等脱水症状需及时就医。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少数病例可能发展为重症,需警惕持续高热、呕吐、肢体抖动等症状。一旦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意识模糊等表现,应立即送医。居家隔离期间避免接触其他儿童,防止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多为自限性,但需重视预防并发症。患病期间避免前往公共场所,餐具玩具需定期消毒。康复后仍可能携带病毒,需继续做好个人卫生。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重症风险,建议适龄儿童及时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