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的发病症状因感染阶段和虫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早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炎症、发热等,慢性期则可能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严重病变。
感染初期,尾蚴侵入皮肤可能引起局部瘙痒、红色丘疹,称为尾蚴性皮炎。急性期症状通常在感染后数周出现,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咳嗽等,类似流感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肝区不适。随着病情进展,虫卵在肝脏、肠道等器官沉积,引发慢性病变。慢性血吸虫病常见症状包括肝脾肿大、门静脉高压、腹水,严重者可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肠道感染可能导致腹痛、腹泻、便血,长期反复感染可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泌尿系统血吸虫病则表现为血尿、尿频、尿痛,晚期可能出现膀胱纤维化、肾功能损害。
诊断血吸虫病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疫区接触疫水后出现相关症状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治疗首选吡喹酮,早期用药效果较好。预防关键在于避免接触疫水,做好个人防护,改善卫生条件,加强粪便管理。慢性患者需定期随访,监测肝肾功能,避免并发症。疫区居民应配合公共卫生措施,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