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确实属于过敏反应的一种常见表现。当机体接触特定过敏原后,免疫系统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形成特征性的风团和瘙痒。约20%的人群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急性荨麻疹发作,其过敏本质已被现代免疫学研究充分证实。
荨麻疹的过敏机制涉及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过敏原如食物海鲜、坚果、药物青霉素、昆虫毒素或花粉等进入敏感个体后,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触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物质。这些介质引发皮肤真皮层血管反应,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粉红色风团,常伴剧烈瘙痒。慢性荨麻疹可能还存在自身免疫机制参与,部分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FcεRI或抗IgE的自身抗体。诊断时需通过详细病史采集、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明确诱因,同时需与物理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等非过敏亚型鉴别。
急性发作期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控制症状,严重病例需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明确过敏原后应严格避免接触,尘螨过敏者需做好环境控制。慢性患者建议记录发作日记寻找潜在诱因。需警惕喉头水肿等严重过敏反应,出现呼吸困难、腹痛需立即就医。部分食物如含组胺的发酵食品可能加重症状,发作期建议清淡饮食。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有助于减少复发,长期不愈者需排查甲状腺疾病等潜在系统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