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内热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理状态,指体内阳气虚弱的同时伴有虚热内生的证候。这种体质通常表现为阳气不足与虚热并存,形成上热下寒或外寒内热的复杂症状。
阳虚内热的形成多与长期阳气耗损有关,如过度劳累、久病体虚或贪凉饮冷损伤脾肾阳气。阳气不足无法温煦身体,导致畏寒肢冷、精神不振等虚寒表现;同时,阳气虚弱后阴液相对过剩,虚阳浮越或阴不制阳,可能引发口干咽燥、潮热盗汗等虚热症状。这类体质常伴随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或微黄,脉沉细数等典型体征。
调理阳虚内热需注重温补阳气与清降虚热相结合。饮食宜选择性温平补的食材如山药、枸杞,搭配滋阴清热的银耳、百合,避免辛辣燥烈或寒凉伤阳之物。生活习惯上需防寒保暖,尤其护住腰腹与下肢,适度运动如八段锦以助阳气升发。用药需谨慎,不可单纯清热或峻补阳气,需在医师指导下选用温润兼顾的方剂,如桂附地黄丸加减。长期熬夜或情绪紧张易加重内热,需调节作息与情志,保持身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