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后出现发痒的情况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艾灸通过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代谢,过程中可能引发短暂瘙痒,属于排病反应或经络调整的表现。
艾灸产生的热量和药性渗透皮肤后,会激活气血运行,部分人群因体质敏感或体内湿寒较重,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疹等反应。这种现象多与经络疏通、风邪外排有关,尤其在湿气重的部位更为明显。若瘙痒伴随轻微红肿,通常数小时内自行消退,无需过度干预。气血调整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类似过敏的反应,但本质是身体对艾灸能量的应答,并非病理状态。
进行艾灸时需注意控制温度与时间,避免灼伤皮肤。瘙痒期间不可用力抓挠,可用掌心轻拍或涂抹芦荟胶舒缓。体质湿热、皮肤易过敏者应缩短艾灸时长,选择温和灸法。若瘙痒持续超过24小时或出现水疱、溃烂,需暂停艾灸并咨询医师。艾灸后4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防止寒湿入侵加重反应。初次艾灸者应从短时间、低热量开始,逐步适应,确保身体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