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清创、引流排脓、固定患肢、营养支持。具体分析如下:
1.抗生素治疗:骨髓炎通常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药物。静脉给药是初期常用方式,待病情稳定后可改为口服。疗程需持续数周至数月,确保彻底清除感染。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药物副作用。
2.手术清创:对于慢性骨髓炎或坏死组织较多的患者,手术清除感染灶是关键步骤。术中需彻底切除坏死骨和软组织,必要时植入抗生素骨水泥。术后需结合抗生素治疗,防止复发。
3.引流排脓:急性骨髓炎伴随脓肿形成时,需穿刺或切开引流。引流管放置时间根据脓液量调整,保持引流通畅。引流后需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4.固定患肢:骨髓炎患者常伴病理性骨折或骨破坏,需石膏或外固定器制动。固定可减轻疼痛,避免进一步损伤。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影像,评估骨愈合进展。
5.营养支持:骨髓炎消耗大量能量,需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补充铁剂、钙剂等,促进组织修复。营养不良会延缓愈合,需定期监测体重和血常规。
治疗期间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病理性骨折。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影像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皮疹、胃肠道不适等。保持伤口清洁,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