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退热、局部镇痛、补液支持、预防继发感染、保持口腔卫生。具体分析如下:
1.对症退热:疱疹性咽峡炎常伴随高热,需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避免因高热引发惊厥。物理降温包括温水擦浴、减少衣物等,但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退热过程中需监测体温变化,防止脱水。
2.局部镇痛:咽部疱疹可引起明显疼痛,影响进食。可使用局部喷雾或含片缓解症状,如利多卡因凝胶或中药喷剂。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果汁可减轻吞咽不适,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加重黏膜损伤。疼痛严重时可短期服用镇痛药物,但需遵医嘱。
3.补液支持:发热及咽痛可能导致进食减少,易引发脱水。需少量多次补充水分,优先选择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若出现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脱水表现,需及时就医静脉补液。婴幼儿需密切观察喂养情况,必要时通过鼻饲或输液维持营养。
4.预防继发感染:疱疹破溃后可能继发细菌感染,需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或淡盐水漱口,婴幼儿可用棉签轻柔清洁口腔。避免用手抠挠疱疹,防止引入病原体。若出现脓性分泌物、持续高热等症状,可能需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医疗建议。
5.保持口腔卫生:进食后及时漱口,减少食物残渣滞留。使用软毛牙刷清洁牙齿,避免损伤疱疹。儿童可用无菌纱布蘸温水擦拭口腔黏膜。保持环境湿度适宜,避免干燥空气加重咽部不适。
疱疹性咽峡炎多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1周。治疗期间需隔离患者,避免交叉感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持续高热、嗜睡、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康复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逐步恢复常规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