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全身是宝,在中药领域有多部位入药,形成了一系列以桑命名的药材。桑叶、桑枝、桑白皮、桑椹、桑寄生等均为经典中药,分别来源于桑树的叶片、嫩枝、根皮、果实及寄生植物,各具独特功效,在《本草纲目》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桑叶性寒味甘苦,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之效,常用于风热感冒或目赤昏花;桑枝则以祛风湿、通经络见长,适用于关节痹痛;桑白皮为桑树根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对肺热咳喘及水肿有效;桑椹作为果实,能滋阴补血、生津润肠,改善肝肾阴虚及津伤口渴;桑寄生则属寄生植物,补肝肾、强筋骨,多用于腰膝酸软及胎动不安。这些药材通过不同配伍,可应对外感、内伤、虚实诸证,体现中医同源异效的用药智慧。
使用桑类药材需辨证施治。桑叶、桑白皮性偏寒凉,脾胃虚寒者慎用;桑椹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不宜过量;桑寄生需鉴别真伪,避免误用有毒的槲寄生。药材采收季节与炮制方法影响药效,如霜桑叶需经霜后采摘,桑白皮应刮去粗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桑类药材含黄酮、多糖等活性成分,但具体应用仍需遵循医嘱,避免与西药不当联用。孕妇及过敏体质者使用前应咨询中医师,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