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拉大便有虫子可做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涂片找虫卵、粪便培养、血常规检查、肠镜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最基本的检查项目。通过对粪便的性状、颜色、细胞成分等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肠道寄生虫感染。例如,某些寄生虫感染可能导致粪便中出现潜血阳性,或者发现虫体碎片等异常情况。同时,这项检查还能检测出粪便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等,有助于判断肠道是否存在炎症等其他问题。
2.粪便涂片找虫卵:这是诊断肠道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方法。不同的寄生虫虫卵具有各自独特的形态特征。医生会取少量粪便在载玻片上涂片,经过染色等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如蛔虫卵呈椭圆形,钩虫卵则为椭圆形且无色透明等。通过准确识别虫卵的种类,可以确定是何种寄生虫感染,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3.粪便培养:粪便培养主要用于检测一些特殊的肠道寄生虫,如某些原虫等。一些寄生虫在体外特定的培养条件下能够生长繁殖。通过粪便培养,可以观察到寄生虫的生长过程、形态特征等,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同时,粪便培养还可以检测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因为肠道寄生虫感染有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对于全面评估病情非常重要。
4.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在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中也有一定意义。某些寄生虫感染可能会引起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例如蛔虫感染、钩虫感染等,嗜酸性粒细胞会对寄生虫的抗原产生反应而增多。通过血常规中白细胞分类计数,查看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是否升高,可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
5.肠镜检查:当怀疑肠道寄生虫感染且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或者怀疑寄生虫引起肠道黏膜病变时,可进行肠镜检查。肠镜能够直接观察肠道内部的情况,包括黏膜的形态、是否有虫体附着等。例如,绦虫可能会附着在肠道黏膜上,通过肠镜可以直接看到虫体,同时还能发现寄生虫感染是否导致了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等病变,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在进行这些检查之前,应避免自行服用驱虫药物,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检查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正确采集粪便样本,保证样本的新鲜度和准确性。如果进行肠镜检查,需要提前做好肠道准备工作,如禁食、服用泻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