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由HIV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统缺陷疾病,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存在差异。初期可能出现类似流感的短期反应,随着免疫系统逐渐受损,后期会引发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感染HIV后2-4周内,约半数感染者会出现急性期症状,包括发热、咽痛、皮疹、淋巴结肿大、肌肉酸痛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1-2周后自行缓解。进入无症状期后,病毒潜伏繁殖,可能数年无明显不适,但免疫系统持续受损。当CD4免疫细胞数量显著下降,进入艾滋病期时,患者易发生严重感染,如反复肺炎、肺结核、口腔真菌感染鹅口疮、带状疱疹等,还可能出现持续腹泻、体重骤降、长期低热或皮肤黏膜溃烂。部分患者会并发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
需注意,上述症状并非艾滋病特有,其他疾病也可能引起类似表现。仅凭症状无法确诊,必须通过HIV抗体检测或核酸检测确认。若发生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接触、共用针具等,建议尽快就医并进行阻断治疗,窗口期后检测结果更准确。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血液和体液接触,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艾滋病目前虽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抗病毒治疗可长期控制病情,患者寿命和生活质量接近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