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成年人24小时尿量通常在1000-2000mL之间,这一范围受多种生理因素影响。尿量是反映肾脏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指标,过多或过少均可能提示潜在健康问题。昼夜尿量比例约为2:1至3:1,夜间尿量通常不超过总量的三分之一。
尿量主要受液体摄入量、环境温度、饮食习惯和身体活动影响。大量饮水或食用含水量高的食物时,尿量可暂时性增加;高温环境或剧烈运动后,汗液蒸发增多则可能导致尿量减少。肾脏通过调节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维持尿量稳定。抗利尿激素ADH等内分泌激素在浓缩尿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ADH分泌增加促使水分重吸收,尿量随之减少。某些药物如利尿剂会干扰这一过程,导致尿量异常变化。
监测尿量时需注意排除临时性干扰因素。持续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定义为少尿,常见于脱水、心力衰竭或急性肾损伤;超过2500mL为多尿,可能与糖尿病、尿崩症或电解质紊乱相关。尿液颜色和排尿频率同样重要,深黄色尿液通常提示浓缩,无色尿液则可能反映稀释性多尿。老年人和慢性肾病患者需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若尿量异常伴随水肿、口渴或血压变化,应及时就医进行尿渗透压、血电解质等进一步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