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冲洗需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合适冲洗液温度与速度、密切观察患者反应、确保冲洗管路通畅、记录冲洗量与性状。具体分析如下:
1.严格无菌操作:膀胱冲洗全程需遵循无菌原则,避免引入病原体。操作前洗手消毒,使用一次性无菌器械,冲洗液需为灭菌制剂。冲洗接口用碘伏消毒,防止逆行感染。若患者存在泌尿系统开放性伤口或免疫力低下,需加强防护。
2.选择合适冲洗液温度与速度:冲洗液温度应接近体温,过冷易引发膀胱痉挛,过热可能损伤黏膜。速度控制在每分钟80-100滴,过快增加膀胱压力,过慢影响冲洗效果。根据患者耐受性调整,出现不适立即暂停。
3.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冲洗中关注是否出现腹痛、血尿或寒战等症状。异常反应可能提示感染、黏膜损伤或冲洗压力过高。记录症状出现时间与程度,及时联系医护人员处理。
4.确保冲洗管路通畅:冲洗前检查导管无扭曲受压,避免因堵塞导致液体滞留。若引流液浑浊或有血块,需轻柔挤压管路或调整导管位置。频繁堵塞需评估是否需更换导管。
5.记录冲洗量与性状:详细记录每次冲洗的出入量差异,若引流量显著少于灌入量,可能存在导管移位或尿液潴留。观察引流液颜色、透明度及沉淀物,血性液体或脓液需进一步处理。
操作前评估患者病史与禁忌症,冲洗过程中保持环境清洁。结束后妥善处理医疗废物,避免交叉感染。出现持续疼痛或发热需立即就医,不可自行调整冲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