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障碍需进行神经系统查体、血液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神经系统查体:通过观察瞳孔反应、肌张力、反射活动等判断脑功能状态。重点评估意识水平、定向力及病理征,区分器质性与功能性障碍。查体可初步定位病变范围,如脑干损伤可能出现瞳孔固定,大脑半球病变常见偏瘫。动态监测体征变化对判断预后至关重要。
2.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及血气分析,排除代谢性因素如低血糖或酸中毒。毒物筛查可明确中毒性意识障碍,如酒精或药物过量。凝血功能异常提示脑血管意外风险,血氨升高需考虑肝性脑病。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核磁共振能快速识别脑出血、梗死或占位性病变。CT对急性出血敏感,核磁共振可检测早期缺血灶及脑干病变。影像学可明确结构性损伤程度,指导手术或保守治疗选择。
4.脑电图检查:记录脑电活动鉴别癫痫持续状态或非惊厥性发作。特征性波形如三相波提示肝性脑病,广泛慢波见于代谢性脑病。动态脑电图监测可发现隐匿性异常放电,评估脑功能恢复潜力。
5.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检测压力、细胞数及蛋白含量,诊断颅内感染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糖氯降低支持结核性脑膜炎,寡克隆带阳性提示脱髓鞘疾病。需严格掌握禁忌症避免脑疝风险。
意识障碍评估需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动态分析,避免单一检查的局限性。急性期优先排除危及生命的病因,如脑疝或呼吸循环衰竭。检查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操作规范减少并发症风险。部分特殊检查如腰穿需家属知情同意,及时沟通病情变化与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