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选用抗生素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滴耳液、黏液促排剂、中药制剂。具体分析如下:
1.抗生素类药物:中耳炎由细菌感染引起时需使用抗生素,常见如阿莫西林、头孢类等。药物需根据致病菌类型选择,疗程通常7-10天。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避免自行增减剂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建议饭后服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用药方案。
2.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可缓解疼痛与发热症状。此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短期使用安全性较高,但长期可能引发消化道溃疡。避免与其他非甾体药物联用,服药期间禁酒。儿童需按体重计算剂量,孕妇慎用。
3.滴耳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局部用药可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使用前需清洁外耳道,药液温度应接近体温。滴药后保持侧卧5分钟以促进吸收。鼓膜穿孔者禁用部分滴耳液,避免引发内耳损伤。出现刺痛或瘙痒需立即停用。
4.黏液促排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可稀释中耳积液,促进排出。适用于分泌性中耳炎伴随黏液黏稠的情况。餐前半小时空腹服用效果更佳。可能出现轻微恶心或皮疹,一般无需停药。与抗生素联用可增强疗效。
5.中药制剂: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具有清热解毒作用。成分中的黄芩、蒲公英等可抑制炎症反应。需辨证使用,风寒型中耳炎不适用。部分中药可能引起腹泻,体质虚寒者减量。避免与西药混服,间隔至少1小时。
用药期间禁止游泳或耳道进水,保持鼻腔通畅。出现眩晕、听力骤降需立即就医。婴幼儿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剂量。避免用力擤鼻或乘坐飞机,以防鼓膜损伤。饮食宜清淡,禁食辛辣刺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