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度检查报告单主要通过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数值越高提示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可能性越大。报告单通常包含肝硬度值kPa和脂肪衰减参数dB/m,需结合临床病史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肝硬度值正常范围一般在2.8-7.4kPa,超过7.4kPa可能提示轻度纤维化,9.7kPa以上考虑中度纤维化,12-14kPa以上需警惕肝硬化风险。脂肪衰减参数反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正常值小于240dB/m,超过此值提示脂肪肝。检查结果可能受炎症、胆汁淤积、进食等因素干扰,急性肝炎或转氨酶显著升高时,肝硬度值可能假性增高,需在病情稳定后复查。
解读报告需结合肝功能、超声、乙肝病毒DNA等检查,避免单独依赖单一指标。肥胖或肋间隙狭窄者可能检测失败,需改用其他方法评估。检查前需空腹3小时以上,避免剧烈运动。肝硬度值异常升高应进一步排查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肝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定期随访监测对评估病情进展或治疗效果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