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后出血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压迫穿刺点、保持平卧位避免活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神经症状、根据出血量决定是否使用止血药物、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或外科干预。具体分析如下:
1.立即停止操作并压迫穿刺点:腰椎穿刺后发现出血需迅速终止操作,用无菌纱布对穿刺部位持续压迫10-15分钟,减少局部渗血。若出血量较大或压迫无效,需延长压迫时间并评估是否因穿刺损伤血管。操作者应避免反复穿刺,防止加重损伤。
2.保持平卧位避免活动: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6-8小时,头部抬高不超过30度,减少脑脊液压力波动导致的出血风险。禁止突然起身或剧烈活动,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如咳嗽或用力排便。卧床期间需监测穿刺点有无肿胀或新发出血。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神经症状:每小时记录血压、心率及意识状态,警惕低血容量休克或颅内压增高表现。若出现头痛加剧、呕吐、肢体无力或瞳孔不等大,需考虑硬膜下血肿可能。观察时间不少于24小时,病情变化时立即处理。
4.根据出血量决定是否使用止血药物:少量渗血可通过局部处理控制,无需特殊用药。若出血持续或凝血功能异常,可静脉给予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严重出血伴血小板减少时需输注血小板或新鲜冰冻血浆。用药需权衡血栓形成风险。
5.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或外科干预:持续出血或神经功能恶化时需行CT或MRI明确出血部位及范围。硬膜外血肿压迫脊髓或大量出血引起颅内压升高时,需急诊手术清除血肿或减压。术前需评估手术指征及患者耐受性。
腰椎穿刺后应选择细针并规范操作技术,术前检查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术后告知患者避免过早下床活动,出现头晕或肢体麻木及时报告。操作环境需配备急救设备,医护人员熟悉出血处理流程。